top of page
228_logo.jpg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藝術展場展物活動整合設計暨工程

1947年2月27日,臺北的天馬茶房附近因查緝私菸及後續衝突引起群眾不滿,隔日積壓已久的民怨爆發,群眾抗議遊行,透過廣播、報紙等方式將消息傳播至全臺各地。位於臺灣中部的民眾亦起而抗爭,響應北部行動,也發展出與北部不太一樣的事件樣貌。

中部地區的二二八事件從3月開始,各地紛紛開始行動,並於戲院、政府機關等人群較多的地方開始集結、展開抗爭。除了地方仕紳與民眾的溫和集會外,亦有不少民眾開始組織武裝抗爭行動,如臺中的二七部隊、竹山觸口之役、雲林虎機場事件及斗六、北港、梅山、樟湖等地的衝突。中部地區的二二八事件呈現多元、激烈的型態。 

本次展覽接續二二八事件北部遺址特展,介紹中部地區二二八事件及相關遺址。

李迪權,馬來西亞霹靂州玲瓏人,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造形研究所版畫組。他曾於《中華民國第十九屆國際版畫雙年展》(2020)獲銅牌獎及《中華民國第36屆版印年畫》(2020)首獎,多次入選《中華民國版印年畫》(2008、2013、2014、2016),也曾入選《曼谷國際素描版畫三年展》(2009、2011)、《大墩美展版畫類》(2006、2012)、《東京國際迷你版畫三年展》(2015)等。

「因為香港人唔做得,所以我哋喺呢個自由之地就盡量咁做。」
因為香港人做不到,所以我在這個自由之地就要儘量去做

李迪權在反送中運動期間前往香港,並帶回一系列重要木刻版畫。這些作品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新木刻版畫運動」盛行的「左派木刻」之概念進行創作,以隨手可得的木板充當臨時版材,展現當下的意識型態與社會狀態。藝術家效法它們的創作方式,並汲取左派木刻的美學觀為師,製作了一系列充滿戲劇張力的黑白木刻版畫。

建中,一所大家再熟悉不過的高中第一志願名校,座落於臺北市南海路上,鄰近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這裡不僅學風自由,升學率高,是臺灣北部數一數二的明星高中。建中前身為「臺北州立第一中學校(簡稱臺北一中)」,創校於1898年,日治時期以招收日籍學生為主,到1940年代,學生總數大約千人,但此時臺籍生不超過3%。

建校逾120年的建中,見證過日治時期、二戰末期的臺北大空襲、國民政府來臺接收的重建時期,也經歷過獨裁威權統治、人民沒有言論自由的戒嚴時期,直至臺灣邁向民主化之前,歷經不同世代的建中校園,總是有師生挺身而出,秉持良知,勇於挑戰不公不義,卻因此惹來囹圄之災、殺身之禍,甚至還有校長為了保釋學生,竟遭警備總部拘禁數月的荒謬之事。逮捕、失蹤、刑求及槍殺,這些學生與師長的遭遇,二二八與建中、臺灣近代民主發展歷程上,烙下深刻的足跡,瞭解他們的遭遇,才深知轉型正義的重要,及建中校門那尊「入口意象」去留的爭議。

張萬傳的一生中,對於畫壇主流,乃至學院教育,始終疏離自在,不討好社會口味,不屈服於主流,就為追求他所認為藝術創作應呈現的面貌,從風格、顏料、題材乃至繪畫筆觸,不應困囿於框架;隨筆之下,坦蕩畫出自我風格,縱使評論家在報上留下毫不客氣的負評,但仍無法撼動他「做自己」的堅持。

本次特展以張萬傳前半生為主,從習畫到入選1次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及4次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的歷程,從自組畫會到二二八事件之後安身立命的教職身涯,並展出25幅畫作。「生活中展現的藝術才是最真實的」信念,他奉為圭臬並逐步實踐,歷經日治時期、二二八事件、戒嚴時期到現今的民主自由,無論情勢如何,他始終走在傲骨之道上,為臺灣近代美術史紀錄下一頁篇章。

1990年生,在彰化長大,2011年合夥成立十三設計,2013實踐大學建築系畢業。創作方向包含建築、時間、城市、機械。

畢業後被臺灣建築的獨特魅力深深吸引,常以臺灣建築為創作主題,探討臺灣建築由於不同文化和時代所產生的「變形」、「解構」與「再組合」。目前主要以平面繪畫創作。將曾經存在臺灣的建築分解重組,以紀實調查和自由創作並行的方式,探究藝術對於土地、城市、色彩與建築的想像。

曾經存在臺灣的建築正隨著時間的洪流急速消逝,這些美麗的記憶或者被拆建、或者被燒毀,取而代之的卻是灰頭土臉的樓房。葉佳緯認為這世界上一定有一個寧靜的地方,那裏會有一片翠綠的湖泊,湖面散落著許多似曾相識的建築與城市。

以臺灣建築為創作主題的作品,葉佳緯將其定義為「理想鄉」。這些建築作品實際上並不存在,而是取材自真實在臺灣存在過卻鮮為現代人所記憶的建築風貌。保留臺灣文化和記憶,在虛擬的繪畫與現實的建物之間紀錄臺灣建築的價值。

陳植棋,臺灣第一代西洋畫家,1906年1月生,1931年4月病逝,得年26歲。他的人生,就如同煙花般,瞬間迸發,璀璨耀人,但也倏忽地消失在黑夜中。他的名字,屢屢在台日兩地各大美展競賽中出現,也可以在蔣渭水、陳澄波等幾位民族運動家和政治受難者的文獻上,以相近的角色出現。本案與二二八紀念基金會合作,策劃他們的年代:臺展 逬發的璀璨——陳植棋生平展覽,於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二樓南翼第1展區展出陳植棋大師經典鉅作,此展深刻刻畫陳植棋對臺灣主體意識的思維,及對臺灣美術的貢獻。

畫家陳植棋雖受學院派的影響,卻依循著自己性格中的浪漫奔放,反而醉心於野獸派的狂放筆觸及大膽用色上。作品大量使用紅與黑,下筆粗獷,不講求華麗技巧,直接運用色塊表現出畫面的律動感,表現濃烈的情感。創作題材皆出於生活經驗,充滿著對於故鄉台灣的回憶,企圖在西方畫風與日本美學中,展現出具有台灣形象的藝術風格,始終希望能藉由藝術創作來提高台灣的文化意識。

​因此本展也採用較為濃烈的色彩作為主色系,如實詮釋畫家眼底的風景,展現畫家陳植棋奔放不羈的創作風格。

bottom of page